当前位置: 主页 > 综艺 > 人文纪录片引“文化热”:构建古今对话的桥梁

人文纪录片引“文化热”:构建古今对话的桥梁

发布: 2025-09-10 11:20:01来源: 剧透宝

  《寻古中国》《文脉春秋》《农耕探文明》《本草流芳》……这些聚焦古代人文的系列纪录片,在央视热播后引发大众的“文化热”。它们通过“文物可触摸、历史可感知、文明可传承”的创作理念,构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,在唤醒大众中华文明文化记忆的同时,完成了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当代诠释。

  科技赋能下的历史对话

  视频时代,说古、寻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但是各种科技手段的灵活运用,还是可以满足大众对视听盛宴的要求。在这方面,《寻古中国》系列堪称文物叙事的典范之作,它将考古实证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,让冰冷的文物成为讲述中华文明故事的鲜活载体。

  在《寻古中国·寻商记》中,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科技手段将古代都城的繁华、重要遗址现场、重要文物遗存再现出来,并刻意放大,让“渺小”的主持人身处其中进行相应的解说,既体现了古今对话性,又让当今的人类震撼于历史的厚重之中,从而建构起国人的文化自信。

  对于云梦泽,除了“气蒸云梦泽”这句知名度甚广的诗外,大众所知甚少。《寻古中国·云梦记》以历史为依据,通过云梦这个小小的视角来彰显楚国的兴与衰,既有文物的深度挖掘,又有历史的感喟,让大众大呼过瘾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作品围绕睡虎地遗址中发掘的简牍《编年纪》,很好地还原了一个名叫“喜”的秦朝书吏的生活场景,从细部来打量历史,使沉睡的秦简变得活色生香。

  《寻古中国》的“水下考古单元”则展现了另一种历史叙事的可能性。

  在对上海横沙岛“长江口二号”沉船的拍摄中,采用多模态驱动技术构建了完整的水下遗址模型,观众跟随镜头“潜入”浑浊的江水,看到沉船货舱里整齐码放的青花瓷,甚至能辨认出陶罐上残留的中药气味,远比现场看得更加真切明白,从而很好地揭示了清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,也让观众理解为何考古学家称沉船为“水下博物馆”。在威海甲午沉舰考古中,历史的厚重感与科技的精确性产生的情感错位,提醒人们“不能忘,不敢忘”,只有如此才能把国家建设得更好。这种叙事方式带有强烈的古今对话性,彻底改变了观众对文物的认知,即文物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展品,而是能够讲述历史细节的“活化石”。

  生活史诗中的文明基因

  《寻古中国》重点是聚焦于文明的宏大叙事,因此先后推出“古滇记”“古蜀记”“云梦记”“河洛记”“寻夏记”“寻商记”“寻周记”等,它们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,将历史的厚重感很好地体现出来。相比而言,《农耕探文明》则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,通过二十四节气将镜头对准了支撑中华文明延续的农耕智慧,编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生活史诗。

  中国地域广阔,因此农耕往往有着鲜明的因地制宜性,《农耕探文明》在南北东西中寻找具有典型性的农耕生活场景,比如广东岭南的荔枝种植系统、黑龙江抚远的赫哲族鱼文化系统、江苏高邮的湖泊湿地农业系统、新疆奇台的旱作农业系统,从而把中华农耕文明的立体性、悠久性彰显出来。文明不止于文字记录,更存活在日常生活之中。因此,“探寻”就成为《农耕探文明》的文眼。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审视文明,并探寻文明的传承,构成了这个系列纪录片的主旨。

  在云南腾冲,作品聚焦的是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。“随着小满节气的到来,云南腾冲的乡村,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,陆续开始了新一季的春耕。按照习俗,每到春耕季节来临,山寨的老乡都要举行一种被称作‘开秧门’的仪式,其中的主角是一头温驯的水牛。”作品结合腾冲地理特点,很好地讲述了槟榔江水牛的生理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、生产劳作的方式,将日常生活和历史传承、时令气候、地理物象等很好地结合起来,彰显了“以水牛为魂的传统农业篇章,也印证了中国先民卓越的农耕智慧”。

共2页: 上一页12下一页

原标题:【人文纪录片引“文化热”:构建古今对话的桥梁
内容摘要:《寻古中国》《文脉春秋》《农耕探文明》《本草流芳》这些聚焦古代人文的系列纪录片,在央视热播后引发大众的文化热。它们通过文物可触摸、历史可感知、文明可传承的创作理念,构建 ...
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jutoubao.com/zongyi/34183.html;
免责声明: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
RSS网站地图|sitesmp地图 |移动端sitesmp地图

Copyright ©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-5